当前位置: 电力网 » 农电之窗 » 农电人物 » 正文

行走在高原银线下的老"驮牛"

日期:2011-12-14    来源:中国农电网  作者:王进基 魏军

国际电力网

2011
12/14
10:1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高原 银线

   王志友,男,47岁,高中文化程度,现任甘肃山丹马场电力局一场供电所线路工。

  没有人统计过一名线路工27年该走过多少路,没有人能说清楚一名供电所生产班长用掉过多少卷保险丝,更没有人知道一名高原上的电力巡线工经历过多少次的雨雪寒风。

    在马场草原上,他却能清楚地说出背烂了6个电工包、穿破了4件棉大衣、换过12副登杆的脚扣、上百次上过海拔3800米的牛舌头掌、乌龙......无论是夏季到马场观光的游客还是冬日风雪中迷路的牧羊人,如果你有幸碰到他问路,他总能准确地为你指出一条最近最安全的路;如果你向他打听一名朋友住在哪儿,他也能如数家珍为你说出住在几单元几楼,这会儿家中是否有人……

    1984年夏,王志友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被分配到线路班,成了一名线路工。巡线、检修、故障抢险、用户报修,在环境艰苦、气候多变、平均海拔2800米的山丹马场,一干就是27年。没有过星期天和节假日,从高压到低压、从野外到用户,默默工作,从无怨言,将青春和汗水洒在了他让爱的这片土地和钟爱的事业上。

    1999年,山丹马场电力局开始了第一轮农网工程建设,王志友作为骨干抽调到施工队参与工程施工,施工的地方既有平坦的牧区也有起伏的高山,一年的时间,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测量、立杆、放线、紧线,每天来回奔波几十公里,夏天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冬天刺骨寒风的侵蚀,到工程完工时他已变成了皮肤粗糙、满脸黝黑的"非洲人",体重由原来的170斤降到了150斤,平时被大家亲切称为"胖哥"的他又多了一个"黑哥"的外号。

    2010年,国家级重点项目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途径山丹马场,为了确保铁路建设工程用电的需求,他和线路班的同事们吃住在祁连山中,供电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山区的气候一会儿烈日当头、一会儿雨雪交加,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中,他要在20米高的电杆上架线、收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5月的山丹马场最低气温还在零下十几度,在电杆上工作的滋味可想而知,有时全身冻僵了,他就搓搓手,跺跺脚,继续投入工作。一天他得了重感冒,高烧近40度,浑身没劲。大伙儿劝他回家休息,被他一口拒绝:工期这么紧,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就离开工地!他白天吃药,晚上压着两床厚被子睡觉,仍然坚持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施工班个个斗志昂扬,没有一个人掉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铁路建设供电工程按期完工,确保了国家重点项目的用电需求。

    为客户服好务,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形象。王志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正值他值班,晚上快10点钟的时候,值班电话铃响了,电话中一名老大娘急切地说他家的灯不亮了,可周围邻居家的灯都亮着,老人说他上个月用了才8度电,电费按时交了,现在停电是不是嫌她用电少不供了。凭着自己的经验,王志友判断可能是老人家中的漏电保安器跳了或是保险丝断了,他及时赶到老人家中,经过仔细检查,原来是灯管老化不工作了,看着老人行动不便,他又打着手电到门市部自己掏钱买了一只灯管为老人装上。看着重新亮起的电灯,老大娘以她惯有的思维问王志友:"小伙子,你是党员吧?" "我还不是党员,老人家,我是电力工人!"

    双手的辛勤劳动能换来让老百姓万家灯火,那是他感到最幸福的事。2011年1月31日,临近春节,王志友主动要求春节期间值班,所里考虑他节日期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安排他提前到家去看看,下午3点多钟,他的手机响了,他所在的一场锅炉房打来电话,变压器引线烧断,锅炉停用,近百户居民无法取暖!望着妻子准备好的提前团聚的饭菜,他二话没说,穿好大衣,骑上摩托就出发了。此时雪花满天飘舞,风呼呼刮着,气温达零下二十几度,到达故障点后,他细心地观察了设备情况,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和同事立即投入到了抢修工作。从变台架上下来,他已变成了一个雪人,这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看到锅炉重新启动,听着零零星星的节日爆竹,他在疲惫中却感受到了万家团圆的温暖喜悦。

    他一心为了工作,欠自己家庭的太多太多。最让他愧疚的就是妻子了,结婚十几年,工作十多年,家里的事都是由妻子一个人张罗。孩子上学,学习的怎么样,他从来没过问过,他不是不想问,只是工作一忙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母亲患病多年,他不但没有照顾过,连起码的嘘寒问暖也由妻子代劳了。结婚后的十几年里,他只有3年的春节是和家人一起过的,面对妻子的埋怨,他总是淡淡地说:"总得有人付出,这是我的工作啊!"

   因为家庭困难,高中毕业,他就早早的跨进了外线工这一行。妻子是环卫工,母亲没有职业和生活收入,女儿还在上学,其实王志友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就是这样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总是悄悄承担着自己的困难,从来没有向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反而成了同事眼中的热心肠。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他第一个捐款,同事孩子大病住院他悄悄地递上一个装钱的信封,看到家庭困难的用户灯泡坏了,他自己掏钱买一只更换......做这些事他从来不多说什么,但透过这些我们却感受到了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在马场这片高原上,牧民们把牦牛当做运载货物的工具,耐力持久又温顺识途,大家把这种牛称作"驮牛",走进王志友,走进这位电力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我们不禁有这样的感悟,几十年无怨无悔,行走在草原和大山深处的他,不正是一只搭载着电力人信念默默奉献的老"驮牛"吗?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