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水力发电 » 正文

水电设备制造业如何分享市场“盛宴”

日期:2006-11-07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 陆燕荪

国际电力网

2006
11/07
08:0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水电 设备 制造业 如何 分享 市场

 近年来,一大批世界顶级的水电工程,一大批世界顶级的水电技术在中国兴起。可谓是“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冠全球”。
  根据我国电力行业“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在未来10~15年间,我国水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保持在1300万千瓦左右,又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了促进全球水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中国水电事业服务。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日子里,第一届水力发电技术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以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展望为题作了主旨发言,情意深长、高屋建瓴。本报特将发言编录发表,以飨读者。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水电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一大批世界顶级的工程,一大批世界顶级的技术在中国兴起。

  世界水电市场在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投产的大中型各类水力发电机组有混流机组301台、轴流机组55台、抽水蓄能机组25台、贯流机组83台。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众多巨型电站和单机容量在70万~80万千瓦的特大机组共计120台。根据规划,在2020年前,中国将投产的单机容量在70万~80万千瓦的混流机组约有150台,单机容量在30万~4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约有150台,单机容量在3万~6万千瓦的大型贯流机组约有150台。由此可见中国水电建设和发展已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目前已形成约800万千瓦的年生产能力。其中,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在三峡工程的拉动下,年生产能力合计已达到600万千瓦,其他中小水电设备制造厂的能力约为200万千瓦。我国已形成以哈电、东电为主体,以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全国各地的一批中小企业为辅的,基本构成比较完整的、居世界前列的水电设备制造体系。
  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总体上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已能够独立自主设计制造70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机组(转轮直径10米)、20万千瓦大型轴流式机组(转轮直径11.3米),5万千瓦大型灯泡贯流式机组(转轮直径7米)、3.5万千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水头1000米),研制了4万~6万千瓦中型抽水蓄能机组。

  自主创新求发展

  广阔的中国水电装备市场,对企业提出了特大机组设计、制造的新要求。
  大型混流式机组结合三峡机组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哈电、东电已掌握具有国际水平的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技术,其设计的混流式转轮模型最高效率已超过95%;在机组的稳定性研究方面,较三峡工程引进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创新;在水力实验方面,装备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水轮机模型实验台,测试技术也开发了光纤内窥镜、数字化摄像,扫描法测试等新的技术。
  在大型水轮发电机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哈电和东电建有3000吨、1000吨推力轴承实验台,蒸发冷却实验台和绝缘技术实验台。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用于推力轴承的弹性金属塑料瓦,在大型水轮发电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55万千瓦水能发电机全空冷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70万千瓦全空冷新产品,应用此项成果正在制造三峡、龙滩、拉西瓦和小湾机组;近几年来,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蒸发冷却,应用到水轮发电机上,不仅能够突破空冷发电机设计制造的极限容量,还能克服水内冷的不足之处,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用于李家峡40万千瓦机组,正在进行三峡70万千瓦机组应用蒸发冷却技术的研制工作,还将规划研究应用到100万千瓦级的特大型水电机组上。
  按照国家电力发展规则的安排,在2020年以前中国将投产的单机容量在70万~80万千瓦的大型混流机组约有150台,并将从三峡机组的100米水头段、70万千瓦级,提高技术参数达到20~300米水头段、80万~100万千瓦级的更大型机组。水头的提高和机组容量的增大,给设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水力稳定性、部件刚强度、电机绝缘技术、通风冷却等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
  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安排,宝泉、惠州、白莲河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共16台30万千瓦大型抽水蓄能机组2003年9月进行捆绑式国际招标。经过竞标,于2004年8月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中标,中外双方签订了技术引进和机组供货合同,中方哈电、东电公司通过技贸结合、分包制造引进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成套设备制造技术,自2005年初已经开始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人员培训。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一批大中型抽水蓄能电站兴建,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逐步建立我国自主的大中型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体系。
  大型水电铸锻件目前,大型铸锻件全球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水电设备制造发展的瓶颈。
  每台大型机组需要配套一个上冠、下环、镜板、两根轴和13~17个叶片。就制造难度很高的转轮叶片而言,计划新装机的150多台机组共需约2000多个叶片,单个叶片净重10~22吨,表面几何形状复杂,通常需要采用精密五轴数控铣床加工,因周期长,经常制约了转轮的制造工期,为此,我国正在组织研制高效专用的加工机床。在叶片毛坯铸造工艺方面,除传统的砂型铸造外,应开发新的途径,如采用电渣熔铸变断面板坯后压模成型,可以大大减小叶片毛坯的加工余量,提高材料性能。
 [page_break]  此外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流式机组及贯流式机组的主轴锻件以及大型轴流式机组的转轮叶片铸件等也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为此,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已经投入巨资,增建真空吹氧脱碳精炼钢水装置和加工设备,以缓解大型水轮机所需的低碳Cr13不锈钢铸件全球供应不足的问题。

  在竞争中迎接挑战

  面对中国水电设备如此巨大的需求,目前,国外制造商都在加速研发、扩大产能以争取中国市场的份额,而中国企业结合三峡工程的实施,正在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在竞争中迎接挑战。
  加快水电设备制造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国水电设备市场是开发的市场,跨国公司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工程投标。在这种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促进国内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打破现有的格局,走出我国企业联合重组的道路。
  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发展专业化生产,组织好供应链各环节的大协作,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效率。同时,国内供应链的形成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合资企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提高创新能力
  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企业竞争力弱的主要问题是高级科技人才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档次不高,为此要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并加大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投入。
  按市场的需求和水电近期的发展目标,国家将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以走出不断重复引进技术的老路。因此,目前企业要把着眼点放在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方面,联合研究机构、大学等科技力量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开发能力。
  在水轮机方面,水力设计要有能力不断开发出性能优良的模型转轮,有提高稳定性防止机组共振的设计方法,有不断提高转轮可靠性及防裂纹的措施,有大型转轮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新成果;在水轮发电机方面,我国企业要掌握高压绝缘材料与绝缘结构、定子线圈制造技术、大容量机组的通风冷却技术、高速重载推力轴承的设计制造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投入是企业取得技术进步的关键。国内企业由于这方面的投入比国外企业相差较多,因此科研水平低、开发能力差。我们对此问题必须提高认识,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要在获得应有利润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并形成固定化。

  加强人才培养是加快行业发展的关键

  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技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人才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市场竞争中最核心的竞争,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除了完善激励机制外,要以事业留人,做好思想工作和公平分配是缺一不可的。另外要培养人才,建立和谐的环境,以激发人才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可能获胜。我们水电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要能在改革中培养人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并最大的激发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全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健全市场秩序,规范招投标制度,有序竞争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招投标不规范、地方性保护及超范围压价的恶性市场竞争现象,使国内水电设备制造企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企业没有了利润,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没利润就不能建立激励机制;没利润就没有研发的投入;没利润就没有企业的装备更新。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起行业内的反倾销法规,保证企业应有的利润所得。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得到发展。
  坚持依法进行招投标,首先要破除行业的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破除招标中的随意性。应当建立招投标的监督机制,监督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的执行,国内企业、境内独资、合资企业都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公开竞争,使水电设备市场成为企业各有用武之地的、有序的竞争大舞台。这样,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境内的独资、合资企业也才能得到发展。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