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清洁取暖需突破成本高补贴重两大瓶颈

日期:2018-10-10    来源:国家能源报道

国际电力网

2018
10/10
10: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清洁取暖 电采暖 取暖成本 能源补贴

  近两年,北方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取暖成为热点话题。2017年入冬以来,北京及多地民众真切地发现,蓝天白云增多了,幸福感增强了。其原因在于,我国北方地区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在保障百姓温暖过冬的同时让天空更蓝。目前“煤改清洁能源”取暖主要包含“电代煤”“气代煤”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而成本高、补贴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
 
  经济性因素仍会制约清洁取暖路径选择
 
  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大趋势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尤其是“2+26”城市强力推进“双替代”(“电代煤”“气代煤”)。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电网公司完成137.5万户居民、4435所大中小学校的用电取暖,取暖面积达到2700.8万平方米,实现替代电量245.7亿千瓦时。2017年“电代煤”在双替代规模中占三成,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南在技术路径选择中以“电代煤”为主。
 
  据了解,“电代煤”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空气源热泵、碳晶、发热电缆、电热膜、电暖气和空调等。不同技术路径的总体供热成本相差不大,年均成本基本为40~45元/平方米。空调取暖成本受气候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大,空气源热泵总体成本略有优势,但初始或一次投入成本较高。
 
  “气代煤”的经济性要优于“电代煤”,燃气壁挂炉的总供暖成本为35~40元/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的经济性差异较大,整体成本低于“气代煤”和“电代煤”路径,但一次投入成本占比较高,可以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日前发布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8》(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分析,洁净煤和适配环保炉具总供热成本最低。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比较适合作为清洁取暖的过渡性或兜底性方案。
 
  “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有关人士指出,通过调研数据可知,农村居民对取暖成本的预期和承受力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支付意愿和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清洁取暖路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性。除初始成本和运行成本外,政府补贴是降低居民取暖支出的重要手段,补贴力度应综合考虑取暖成本和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农户的实际承受能力,使有限的财政补贴发挥最大效益。
 
  清洁取暖的补贴方式有待优化
 
  “双替代”的设备投入、运维成本比较高,严重依赖补贴。一方面,补贴政策是强力推进清洁取暖工作的重要保障。“双替代”用户90%为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取暖支付能力有限,此外“双替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另一方面,随着重点区域扩围,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次投入补贴和运维补贴将使政府财政压力持续加大。
 
  以北京“电代煤”为例,每户每年10000千瓦时电补贴指标,每千瓦时电补0.2元,如按此补贴强度推广到所有北方地区,单运行费用一项就需要每年2000亿~3000亿元补贴,这还没考虑巨额初始设备投资。北京市政府对清洁能源供暖采取初投补贴和运行费补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农村居民买得起并用得起。在买得起方面,市、区、乡镇政府三级给予的补贴,达到系统初投资的90%;在用得起方面,对农户给出低价消费总量及峰谷差电价优惠,同时峰谷差时间段延长到晚8时到早8时。
 
  据了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部分城市“双替代”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为3年,现已过半,下一步补贴政策和时限尚未明确,补贴的有效性和退出已成共识。大限之后,如何保障北方清洁取暖成效,这些不确定性使得清洁替代的利益相关方在工作推进中存有顾虑。
 
  建议建立补贴时效和退出机制
 
  “双替代”是推进北方清洁取暖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民心和民生工程,为确保居民温暖过冬、清洁取暖,环保部已明确“气代煤”项目要“以气定改、先立后破”。在此基础上记者从“中国煤控研究项目”了解到,在北方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过程中,从政府、企业到用户,也各自存在一定问题需加以破解。
 
  在政府层面,由于“双替代”项目对补贴依赖性较大,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未来随着新项目的推进,以及原有项目的运营维护仍需大量投入,部分地方政府进退两难。此外,去年冬季“气荒”的出现使清洁取暖项目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部分地方政府除了背负清洁取暖的财政压力,还要承担温暖过冬的保障压力。
 
  对于企业而言,民用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垫付资金,资金回收期较长。另外,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经历“气代煤”或“电代煤”的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压力较大。
 
  由于政府采取“先用后补”的补贴方式,用户担心补贴不到位、运行费用高,不敢敞开用。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各方难处的背后,资源可获得性和经济性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的两大重要因素。在重点区域“双替代”的实践中,上述两个因素成为了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根源。对此,执行报告建议,建立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以及补贴时效和退出机制,并提前公开;针对“电代煤”和“气代煤”设备分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统一设备接口,便于设备更替或更新;形成地方政府与燃气企业联手的安全管理模式;天然气阶梯价格、峰谷价格,节能机制和可中断响应等推广应用。
 
 
  专家观点

  散煤替代是大势所趋,不会逆转
 
  “电代煤”节约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居民家中的空气质量,杜绝了煤气中毒的风险。有“煤改电”用户采暖耗电量远超平均水平,应该用监控和核查机制主动找出问题所在,与用户共同协商解决。“电代煤”用户设备补贴和用电补贴要长效、透明,让“电代煤”用户心里有数,用得放心。
 
  “电代煤”电力供应要提前规划,提前部署。要为“电代煤”设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为“电代煤”用户建立统一的巡检、维护和监控平台,提高用户满意率,也为保修期后设备管理提供保障。
 
  ——华北电力大学电能替代联盟秘书长 朱宇里
 
  电采暖致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
 
  电力采暖带来了原有农网的增容,加上原来户用电力情况,由此产生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在我国的采暖地区,现有农村电网的供电负荷满足新需求有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点思考:一是农村的农林废弃物能否加以环境友好型应用,另一个是结合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以及区域内光伏发电上网容量受限的情况,探讨农村户级或村级光伏发电配套储能系统,从发展可再生能源角度,与散煤治理协同发展。
 
  在补贴方面,截至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财政补贴基本上采取事前补贴的方式,即补贴设备及系统的购置费,同时计入了设备及系统几年内的维护和保修费用。随着农户清洁能源采暖意愿的不断增强,行业发展的不断规范,市场的稳步扩大,应用持久性不断提高,能否由农户自我购买,同时享受购置补贴的方式,在第一波设备寿命期满更换时予以采取。
 
  ——北京能源学会常务副会长 唐艳芬
 
  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气代煤”规律
 
  “气代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主体众多,包括各级政府、众多企业、数以万计的用户;涉及客体更多,包括天然气、技术、资金,环境等。
 
  从流通领域来看,加强天然气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天然气的生产、运输、储存、调峰、价格等。天然气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注意,也会影响气代煤的推进。要加强散煤的管理,防止已经实现气代煤的用户重新使用散煤。因此,在2018年要吸取2017年的教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气代煤”规律。
 
  环保部明确提出“以气定改,先立后破”。各地对于天然气的需求与供给很难匹配,造成天然气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双方在短时间内确定数量有很大难度,这也严重制约着各地“以气定改”方案的确定。
 
  ——中石油技术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徐博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