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水力发电 » 正文

陕西送变电:从“鲁班奖”誓愿开始的精益制胜

日期:2017-11-08    来源:中国电力报

国际电力网

2017
11/08
16:0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陕西送变电 变电站 电网建设

  2013年10月,由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简称“陕西送变电”)独立承建的750千伏西安南(南山)变电站工程开工建设;2015年5月,该工程优质投运;2017年11月,陕西送变电手捧“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陕西送变电在建设该工程的精益之路上,实现了从迎难而上到迎刃而解,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了从梦寐以求到梦想成真。回望该工程的建设之路,有艰辛、有拼搏,更饱含了“陕送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匠人匠心。
 
  从“鲁班奖”誓愿开始的精益制胜


 
  近日,由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独立承建的750千伏西安南(南山)变电站工程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消息传来,该公司上下为之欢呼雀跃,这是他们自工程开工起就立下的誓愿,在这一刻终于梦想成真了。他们的拼搏终得到了回报,他们深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这个荣誉只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他们深信敢拼才会赢。
 
  走向成功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了,成就精彩更是由点滴的艰辛作为支点的。陕西送变电作为“电网建设主力军”,始终致力于严格管控、技术攻坚、精益创优,在电网工程的建设之路上走出了精彩,迈向了成功。
 
  强化组织管理 为标准施工保驾护航

  全过程管控

  为工程创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组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从严控到自律,从有章可循到自觉遵守,实现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陕西送变电深知组织管理对于工程创优的重要性,在工程开工前,就确立了争创“鲁班奖”的目标,组织专家编制创优策划,实施全过程管控,精心组织施工。该公司共组织开展六次现场过程咨询,专家们对工程实体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5月,该工程荣获“中国优质工程奖”,并被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确定为全过程质量控制示范工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标准化施工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今,统一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对于工程创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陕西送变电结合工程“点多面广”的实际施工特点,更意识到标准化施工是提升工艺,树立品牌的关键。该公司借助工程的创优过程,力求在标准化施工水平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该公司制定了周密的强制性条文,并严格执行,在隐蔽工程验收、中间验收等关键环节重点检查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并形成了详细的记录,执行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统一了工艺流程和标准。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陕西送变电获得“鲁班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该公司脚踏实地,铿锵有力的每一步为迈向成功奠定了基石。从工程开工到投运,每一个细节都应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为优质增添砝码。
 
  陕西送变电积极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做到事前策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并坚持严格执行。该工程实施质量通病防治措施241条,在变电站主变等主要设备基础浇制、母线安装、接地装置安装等质量通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该公司强化过程环节验收管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该工程8大类主要原材料取样送检622批次,全部合格。严格的组织管理,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护身符”,为创优起到了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
 
  攻克技术难题 为提升工艺奠定基础

 
  技术创新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含金量”。工程现场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展示技术、展现实力、树立品牌的竞技场。陕西送变电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逐渐从遇到问题解决困难,发展成为主动攻坚克难,提升施工工艺,走出了精益创优的特色之路。
 
  该变电站作为陕西省首座750千伏GIS智能变电站,对于陕西送变电来说毫无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争创“鲁班奖”的铮铮誓言,单单保障工程顺利投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创优的宏伟目标。为此,该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坚,可谓是工艺亮点特色鲜明。
 
  该工程750千伏及330千伏区均采用GIS设备,预埋件达1234块,电气安装对埋件平整度及定位要求极高。该变电站站区750千伏GIS设备基础总长325.6米,土质为湿陷性黄土,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易出现裂缝等质量通病,成为创优的阻碍。传统沉管夯扩灌注桩设备在此种地质情况下施工,施工速度慢,拔管困难,效率低。为此,该公司研究使用了“组合动力夯扩桩施工技术”,在传统的夯扩锤基础上安装振动锤,用于拔管及振捣混凝土,加长外管,形成了土饼封闭层,隔断地下水。
 
  “安全第一”,始终是陕西送变电坚守的施工准则。该公司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设施,制定周密的部署,防范了安全风险,夯实了安全基础。该变电站站区750千伏出线构架为高度41米的格构式构架,施工难度大,高空作业危险性高,750千伏GIS安装整体长度为310米,安装精度高,对接面多,存在六氟化硫气体漏气的风险。该公司严格控制各工序工艺质量,保证了GIS安装全长及基础高差控制在2毫米范围以内,按照对接单元制作布置防尘室,检测洁净度、温湿度,对接面螺栓采用力矩扳手均匀紧固。
 
  陕西送变电在60多年的电网建设征程中,缔造了无数的精品工程,这源于该公司作为老牌送变电“劲旅”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执着信念,体现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就是工艺近乎苛刻的精度标准。该工程330千伏GIS整体长度为210米,首次采用大容量斜拉式一个半断路器接线方式,结构复杂,母线对接难度大。该公司在斜拉式母线对接过程中采用了专用吊具和电子式内窥镜的方法,提高了安装精度,对接面平整,各伸缩节调整尺寸符合要求。
 
  随着绿色环保施工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逐渐成为了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也逐渐成为了体现变电站先进性的主要指标之一。陕西送变电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智慧,力求提升其智能化水平。该公司加强了配置检查,规范了配置流程,选用正确的时间源,采用模拟、数字测试仪同步测试实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调试正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升了该工程的智能化水平。
 
  树立业内标杆 为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无人值守,是未来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趋势。该变电站是按无人值班标准设计和建设的750千伏智能变电站,智能化程度高,拥有综合应用自动操作、远方监控、在线监测、智能消防、安全防卫等自动化功能,设备状态良好。
 
  陕西送变电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开创性的开发建立了数据库,对全站光缆光纤信息进行统一录入、归档,通过“一图、一表、一标签”的应用,保证了光缆光纤施工的正确性,减少了施工中光缆的遗漏,避免了光纤的连接错误。
 
  装配式围墙工厂化制作、管型母线焊接过程中采用专用转动工具……一系列亮点工艺和技术革新不胜枚举,该公司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创优的细节,为精品的缔造增添了无形的砝码。
 
  陕西省内第一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铜川柳湾变电站;
 
  全国首座330千伏智能变电站——西安新盛(户县)变电站;
 
  国内首座330千伏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亚洲最高电压等级二代智能变电站——330千伏富平变电站;
 
  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750千伏洛川(延安)变电站;
 
  获得“鲁班奖”的陕西省首座750千伏GIS智能变电站——750千伏西安南(南山)变电站,每一座“领跑”行业的变电站都留下了陕西送变电闪光的足迹,凝聚着“陕送人”的智慧和力量。
 
  除此以外,该工程还承揽了多项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如:±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工程、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1000千伏榆横开关站、±800千伏酒泉换流站等重点特高压工程,展现出了“电网建设主力军”的风范与精彩。
 
  在实践中成长,在攻坚中突围,在积累中发展,印证了陕西送变电的发展征程。陕西送变电勇担“电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在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从始而终精细施工,在技术创新上始终做着加法,他们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优。每一次成功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一次全新的开始只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该公司在精益制胜的道路上缔造着精品,打造着“金字”招牌,他们必将越走越远,走向下一站的精彩。
 
  心怀执念 方得始终
 
  受命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750千伏西安南(南山)变电站工程项目经理时,张周红已近50岁。20多年来,张周红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不管是变电施工的各项技术、烦琐工艺还是现场的管理、创新,他都了然于胸。该工程规模大、情况复杂、工期紧,对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
 
  张周红进驻施工现场,挑战迎面而来:该变电站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小的750千伏变电站,比同等规模变电站减少占地40%。为了实现减少占地的目标,该工程全部采用GIS设备。
 
  “GIS要求在无风沙、无雨雪、湿度保证在80%的环境中进行安装,通常的安装顺序是确定中间基准点后向两边延伸。”说起施工技巧张周红滔滔不绝,“但因占地面积小,土建施工完毕后留给我们的基础距离只有40米,传统的中央定位安装方法导致施工距离不足,我们只能从西侧开始向东边安装。工艺难度会成倍增加,对经验要求更高。”像安装GIS这样没有经验可循的难点,在整个项目复杂的施工过程中时不时的就会“跳”出来,给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工期加点障碍。“5月到9月这5个月工期最紧张,只能一路闯过去。”那时候的张周红就像个在    黑夜中排雷的工程兵队长,不知夜有多长,终点在何方。
 
  进入工地没多久,张周红的腰腿就频频疼痛难忍,但他一直认为那只不过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发作了。很多人劝他回去看看病,他却说:“‘国优’创了,还得争‘鲁班’,咱不能有丝毫的松劲。”作为项目经理,除了千头万绪的安装工作,现场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其实很简单,我就做一件事——让所有人心里舒坦。”看似简单的总结,背后却饱含了张周红在一线几十年摸爬滚打的深厚经验积淀。张周红喜欢在工地上转转,喜欢和兄弟们“泡”在一起。但从2014年6月开始,张周红突然发现自己转不动了,腰腿疼痛时间越来越长,疼痛发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他的行动开始出现很大的障碍。
 
  3期双侧股骨头坏死!但他仍然选择保守治疗,继续坚守在施工现场。2014年10月,该工程基本完工,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流动红旗。2015年5月,该变电站顺利投运。张周红枯瘦的双腿站在变电站大门外,凝视着眼前熟悉的一切。支撑他的,已经不是那双腿,而是手捧“鲁班奖”的执念。今天,张周红终于梦圆了。
 
  用细节诠释典范
 
  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揽750千伏西安南(南山)变电站的建设施工任务。该公司紧密围绕陕西省电力公司的项目策划目标,确立了“创国优、争鲁班”的管理及质量要求。陕西送变电上千名施工人员按照“鲁班奖”标准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创优细则,努力超越,追求卓越。
 
  创优技术 走在前沿的成果
 
  该变电站首次全面应用3D设计,实现了检查设计碰撞、校验带电距离、自动生成断面图、安装图等功能,实现了变电站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报警联动及三维可视化展示,为运行、调度等部门提供了三维全景可视平台。
 
  自策划之初,该工程建筑部分的项目就确定了新技术的应用计划。截至投运,该变电站共应用建筑业新技术10大项,22小项。其中,6项技术成为该工程中的最大工艺亮点,主要包括:联合吊装技术;主变防火墙框架一次浇注;GIS预埋件精确控制标高;道路水平控制精确,伸缩缝顺直贯通;主控楼墙面装修精细科学;电缆沟施工流程简化,工艺提升……该变电站本期装设2100兆伏安主变压器2台,750千伏出线2回,连接750千伏宝鸡变、信义变,一次设备采用GIS组合电器,为国内最长的750千伏GIS母线。
 
  “要在标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优化提升,现场操作起来可能就是巨大的工作量,或者绞尽脑汁的头脑风暴。”项目总工马理说。该工程标准工艺中对设备安装调整垫片的使用有明确的数量和尺寸规定,陕西送变电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项目亮点策划中规定,所有设备安装外露“零垫片”。现在看来,国内最长750千伏GIS母线筒竟然能做到“零垫片”安装,便是该变电站标准工艺背后一项最宏伟的巨作。
 
  2015年5月14日,该变电站投运,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也传来消息,陕西送变电围绕该工程进行的两项QC成果———《提高继电保护调试正确率》和《变送器检测装置的研制》荣获2015年度电力建设QC成果一等奖。
 
  精准方案 永无止境的追求
 
  “操作要更方便,更安全。”陕西送变电试验班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何鑫刚这样定位变送器检测装置的基本目标。该创新工作室从检验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传统检验电路的构成,分析其特点及弊端,设计出了一套闭环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作为检验仪器的关键指标,试验班创新工作室将检验输出精度从0.5%提高至0.05%。此外,该工程交流直流双电源供电方式、粗调精调输出控制等人性化的设计,更让这项研究成果具备了一套高水准检验设备的典型特征。当这项成果在该工程使用后,立刻为陕西送变电创造了不可小觑的效益回馈。
 
  该工程调试正确率均达到了100%。在《提高继电保护调试正确率》QC课题中,试验班创新工作室通过数字测试仪对模拟测试仪进行触发,达到了采样信息和开入量信息的同步。在测试仪配置过程中通过配置流程图的严格落实,避免了因为配置问题造成的调试正确率滑坡。最终,该工程各类保护装置的调试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设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巩固措施,陕西送变电将这种调试方法写入了企业标准《智能变电站调试管理办法》中。
 
  从点到面,从始而终,从细节到整体,陕西送变电将技术和创新亮点融入到了工程创优的每一个步骤。技术创新不仅让工程亮点纷呈,也为陕西送变电进行了大量的工艺储备,激励着该公司在“技术型”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